長期以來,我們都被灌輸一個觀念:早睡對身體好,特別是對心臟有益。這個觀念深入人心,許多人為了保護心臟,刻意提前入睡。然而,最新的科學研究結果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,挑戰了這一傳統認知。
一項大規模的基因研究表明,睡眠時長與心臟疾病風險之間的關係並非簡單的線性關聯。研究人員分析了超過32萬人的基因數據和睡眠習慣,發現「早睡」本身並不直接降低心臟病風險。更確切地說,是基因決定的個體最佳睡眠時長,才是影響心臟健康的關鍵因素。
這項研究發現,對於那些基因決定了最佳睡眠時間為7-8小時的人來說,保持在7-8小時的睡眠時長確實能降低心臟病風險。然而,對於那些基因決定了最佳睡眠時間為9小時或更長的人,強行早睡,減少睡眠時長,反而可能增加心臟病風險。
這意味著「早睡」並非萬能良藥,一味追求提前入睡並不一定能帶來健康益處。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身基因決定的最佳睡眠時長,並根據這個時長調整睡眠習慣。
研究團隊強調,睡眠質量同樣重要。即使睡眠時長符合個體最佳需求,如果睡眠質量差,例如頻繁醒來、睡眠淺等,也無法達到保護心臟的效果。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,包括規律作息、舒適的睡眠環境、避免睡前刺激等,對於提高睡眠質量至關重要。
此外,研究還發現,與睡眠時長相比,其他生活方式因素,例如健康飲食、規律運動、戒煙限酒等,對於心臟健康的影響更為顯著。
因此,與其盲目追求「早睡」,不如關注自身的最佳睡眠時長,改善睡眠質量,並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習慣。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保護心臟的方式也應該因人而異。未來的研究將繼續深入探討基因、睡眠和心臟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,為個體化的心臟健康管理提供更科學的依據。